冒泡百科

首页 > 实时讯息 >

贵州大学阳明学院黔韵知行实践队:探秘安顺蜡染博物馆,体验匠心技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4 18:36:00    

近日,贵州大学阳明学院黔韵知行实践队走进安顺蜡染博物馆,通过沉浸式直播带领观众穿越千年非遗历史,对话蜡染大师,体验匠心技艺,探索传统文化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之路。

贵州大学阳明学院黔韵知行实践队社会实践活动现场。

在博物馆陈列厅,实践队员以镜头串联起蜡染的千年脉络。安顺蜡染纹样记录着苗族对蝴蝶、鱼鸟的图腾崇拜,以及布依族的螺旋、云雷几何符号,每一幅作品都遵循“纹必有意”的文化密码。展柜中,传统蓝白蜡染已化为丝巾、玩偶、旗袍等时尚单品。一幅荣获国家级金奖的“鸟蝶虫鱼组花系列”作品引发观众惊叹——近观为虫鱼,远看融为花朵,诠释自然和谐之美。

贵州大学阳明学院黔韵知行实践队社会实践活动现场。

博物馆二楼的非遗工坊成为直播高潮地点。实践队员在匠人指导下亲历蜡染全流程。老一辈蜡染手艺人用铜刀蘸取熔蜡,手腕悬空勾勒图案。“力道稍偏,蜡液渗透不均,图案就会断裂。”实践队队员在尝试后感慨匠人数十年的功力积累。后续将棉布浸入蓝靛染缸,封色后沸水脱蜡,蓝白相间的纹样逐渐显现。这一过程需精准控制温度与时间,方能成就“流光溢彩山水画”的意境。

实践队创新采用“文化直播+电商”模式,直播中穿插“纹样故事”环节,安顺蜡染博物馆非遗蜡染手艺人上官老师在直播中为大家解密蝴蝶纹苗族始祖图腾、鱼纹等符号背后的族群记忆。

贵州大学阳明学院黔韵知行实践队社会实践活动现场。

实践队成员与安顺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谢朝玺和安顺蜡染博物馆馆长洪福远围绕蜡染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详谈了蜡染的传承与创新。

实践队深入采访了杨婷婷的母亲,她作为杨婷婷的蜡染启蒙人,在蜡染的纹样创新上,提供了根基上的支持作用。正是有这样一代代的老一辈手艺人的传承,安顺蜡染才能在当代不断焕发出崭新的光彩。

从博物馆展柜到直播间,从洪福远手中的铜刀到大学生手中的染布,安顺蜡染的千年生命力正被重新激活。实践队队员纷纷表示,非遗的知音从未消失,他们将用时代语言唤醒它。在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蜡染不仅是“东方第一染”的文化图腾,更成为青年赋能乡村、传统对话未来的生动样本。“我们青年一代应该担当起蜡染传承和发展的使命,让非遗不再是标本,而是成为活态艺术。”

通讯员 毛雨薇 陈雨绮 陈莎莎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丹

编辑 陈玲

二审 丁亚

三审 王鲁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