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泡百科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安徽农业大学汪松虎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刊发《Nature Communications》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8 16:35:00    

大皖新闻讯7月5日,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汪松虎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Natural variation of AcEGY3mediates chloroplastic ROS homeostasis to confer kiwifruit thermotoleran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掘了首个调控猕猴桃耐热性的自然变异,为提高猕猴桃耐热性的遗传改良提供重要的基因资源。

猕猴桃因富含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物质而风靡全球,被誉为“水果之王”。猕猴桃是一种喜温湿,害怕高温干旱的果树。持续高温可以导致猕猴桃果树叶片萎蔫,甚至植株干枯致死,进而影响猕猴桃果实的产量和品质。目前,可以直接应用于提高猕猴桃耐热性杂交育种的基因资源非常匮乏,耐热性相关的自然变异挖掘还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将耐热性存在显著差异的两份材料“MH-Z11”(野生毛花猕猴桃、对热胁迫敏感)和“HY0809”(中华猕猴桃、相对耐热)进行杂交,构建遗传群体。对回交1代(BC1)群体单株进行高温胁迫下光合效率的测定,再利用BSA-seq介导的图位克隆的方法,鉴定到了一个调控猕猴桃耐热性的基因AcEGY3。该基因在两份猕猴桃材料中的表达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该团队通过转基因(过表达和RNA干涉)的方法证实该基因的差异表达是影响两份材料耐热性差异的主要因素。

大皖新闻记者从安徽农业大学获悉,本课题组前期对拟南芥的同源基因EGY3的研究发现,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定位叶绿体,可以通过调节叶绿体ROS的稳态来调控拟南芥对盐胁迫的抗性,论文发表于《Cell Reports》。本研究进一步确认了AcEGY3在猕猴桃中也具有类似的功能,可以与猕猴桃AcCSD2蛋白互作,增强高温胁迫下叶绿体H2O2的产生。叶绿体产生的H2O2可以释放到细胞质中诱导AcHSFA2-2形成多聚体,增强其转录活性,诱导下游HSF70-2和HSF20等基因的高表达,从而提高猕猴桃的耐热性。

大皖新闻记者 龚润泽

编辑 张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