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泡百科

首页 > 实时讯息 >

韶关乳源雕子塘村:美了瑶寨,富了村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1 10:25:00    

初夏时节,万物竞秀,群山环抱的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东坪镇新村雕子塘村也迎来勃勃生机。一批批学子的欢声笑语,唤醒了瑶寨的清晨。

村落

漫步村中,彩虹公路与黛瓦白墙相映成趣,绣娘指尖在庭院翻飞织就斑斓瑶锦,层叠梯田勾勒出大地的年轮……世界过山瑶之乡(乳源)里的璀璨明珠如今正以文化为魂、产业为基,走出一条“美了瑶寨、富了村民”的振兴新路。

活态传承:让瑶文化“看得见”“摸得着”

雕子塘村位于五彩瑶乡省级新农村示范片的民族生态旅游长廊中段,是东坪镇新村村委内的一个纯瑶族村寨,全村60户村民,多为瑶族同胞。

村落

资料记载,居住在乳源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属“勉语系”过山瑶,隋唐时从北方迁来,长期隐居在深山老林之中,其生产方式以刀耕火种和狩猎为主。若是当地不再适宜耕种或猎物稀少时便举族迁往另一座山头生活,因而被称为“过山瑶”。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瑶族同胞陆续“下山”,搬迁到平原区及县城周边,实现了生产生活的变奏。雕子塘村便是其中之一,如今60栋排列整齐、红白相间的楼房就是搬迁重建而来。

过山瑶世代迁徙,“搬下山”后更要把文化“留下来”。雕子塘村在新村建设中格外注重文化留存——村落建筑整体模仿瑶族传统吊脚楼风格,鲜艳的瑶族纹样装饰墙面,村道旁的壁画生动展现瑶族民俗与迁徙历史,一砖一瓦皆延续着过山瑶的居住美学,让搬迁后的村寨仍洋溢着浓郁的瑶族风情。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乳源瑶族自治县加大对雕子塘村的投入,盘活闲置资源资产、配齐配套设施,凸显瑶乡特色,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结合瑶族风情特色,我们盘活闲置宅基地450平方米打造了传统过山瑶吊脚楼风格建筑‘勉飙楼’,同时将旧广场修建为集宣传阵地、研学运营、文体广场、瑶族特色产品展销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共同大厅。”乳源东坪镇“百千万工程”指挥办相关负责人许文静介绍。

如今的雕子塘村,矗立于村内中心地段的传统过山瑶吊脚楼风格建筑“勉飙楼”,承载婚礼、节庆等重要仪式的瑶族共同大厅,以及庄严的瑶族风情长廊、古朴雅致的村舍……处处彰显着瑶族建筑工艺、细节的考究,低语着深植在这片大地的民族文化底蕴。

作为过山瑶祖源地,乳源民族文化深厚多姿、源远流长,拥有“瑶族盘王节”“瑶族刺绣”“瑶族民歌”等2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159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瑶族村寨,雕子塘村保留了丰富的瑶族文化和传统习俗。“为更好地传承和活化运用瑶族文化,我们改造提升了村史馆、百姓大舞台、阳光书吧、瑶族刺绣传承室等一批乡村文化空间,为文化传承提供载体。”许文静说:“既要让村民住得现代,更要让文化活在当下。”

“人是最大的资源。一个个活生生的瑶族同胞,他们的声音笑貌,他们的穿衣打扮,就是最好的文化传承载体。” 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逢年过节,雕子塘村便成了欢乐的海洋。长桌宴上,瑶族同胞身着盛装,唱起悠扬的迎宾曲;勉飙楼前,游客们跟着瑶哥瑶妹学跳竹竿舞,欢声笑语回荡在山间……“我们通过瑶族‘双朝节’‘金鸪鸪’瑶乡文艺表演、‘四季村晚’等系列活动,不仅留住了乡愁,更让瑶族文化‘活’了起来。”许文静说。

整村运营:小山村变身“综合体验中心”

雕子塘村作为瑶族文化重要展示地,生态好、风情浓、瑶族群众聚居,同时拥有毗邻云门寺、背靠云门山、与县城接壤的交通地理优势,是乳桂经济走廊重要节点之一。

如何发挥好这些优势,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乳源瑶族自治县紧抓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契机,立足其资源禀赋和地理位置优势,定位了一条“以瑶族文化元素为主线的农文旅融合发展”路线。

思路既定,东坪镇即刻付诸行动。先后出动5000余人次,拆除整治乱搭乱建、危旧房约3000㎡,清理农村积存垃圾和乱堆乱放达2000余处,共同种植苗木花卉5万余株,建设美丽庭院227个,绿美微景观10个,完成38栋需开展农房风貌提升的裸房,完工面积约10960平方米。“通过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村庄变美了,也为项目运营、配套设施建设腾出了新空间。”许文静说。

同时,积极盘活闲置资源,实现商用空间由少变多。其中盘活闲置建设用地1150㎡打造成美丽庭院经济区;盘活闲置小学建设展厅460㎡打造集科普研学为一体的食用菌种植、采摘体验基地;盘活高坎边坡规划建设集村民游客观光休憩及农产品售卖经营一体的特色长廊,有效拓展了乡村产业发展空间。

“摊子”铺好了,谁来运营?“我们秉持政府‘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理念,通过采用农村集体经济模式,依托强镇富村公司平台引进第三方运营公司,运用市场化的整合手段,对乡村的存量资源进行整村性、系统化、多维度的运营,探索‘整村运营’的新路径。”许文静告诉记者,若将村里资源拆分为不同的单体项目,往往会造成单打独斗,从而难以为继的局面。

韶关瑶家三泡商贸有限公司便是雕子塘村的运营“主角”。“我们充分考虑到雕子塘村的文化特色和资源禀赋,决定以‘三泡’(泡一杯瑶山茶、用瑶药泡一次脚、喝一泡瑶族的酒)文化为核心,巧妙融合瑶族传统与现代元素,将雕子塘村打造为一个集文化体验、特色美食、研学教育、休闲旅游、健康养生于一体的综合性体验中心。”韶关瑶家三泡商贸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韶关瑶家三泡商贸有限公司依托乡村振兴车间建设了瑶乡特产展销馆,主打瑶山茶、瑶药泡脚、瑶乡泡酒“三泡”体验,展销瑶山本地药食同源的土特产。

同时,利用瑶族文化会演厅、绿美庭院经济区、网红打卡餐饮楼等场地设施,开发石韭炒烟肉、瑶族特色猪头皮、水晶鸡等特色一席菜美食,常态化推出瑶族长桌宴、篝火晚会、瑶族舞蹈表演等经营特色餐饮与民族传统活动,承接各式各样的团建、研学活动,通过不断创新产品、植入业态和吸引客流,打响过山瑶文化和瑶乡特产的牌子。2024年,雕子塘村成功入选“绿美广东·美丽非遗乡村旅游目的地”。

“我们以‘保底租金+营业额提成’模式合作运营,除了收取每月固定租金外,承接长桌宴、竹竿舞、篝火晚会、研学等活动,还会额外收取10%左右的提成。”许文静告诉记者,乡村振兴车间有了瑶乡特产展销馆这一销售路径,规模得到扩大,现有专职从业人员约20人,人均增收约3.6万元每年。同时还在招引回乡投资创业、务工就业、商铺摊位承租、农特产品及瑶绣绣品采购等方面优先照顾本地村民,促进利益捆绑。

据统计,自2024年7月引进第三方运营公司运营以来,吸引游客达3万余人,营业额达120万元,预估租金加提成每年至少可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带动附近村民就业30余人。2024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31.63万元,同比增长53.83%,其中经营性收入94.32万元,同比增长112.34%。

研学经济:激活文化传承“青春密码”

银针穿梭,彩线翻飞。在雕子塘村研学基地里,孩子们在绣娘指导下,屏气凝神地做着起针、走线的动作。稚嫩的小手虽略显笨拙,却充满认真与好奇,不一会儿,白色的布料上便星星点点地绽出了彩色纹样,传承千年的瑶绣技艺在童心中悄然生根。

研学

这是雕子塘村研学基地的日常一幕。自基地成立以来,这里便成了热门“打卡地”,不仅吸引了韶关本地的学生,更有来自珠三角、港澳地区的研学团队。

活动现场

“雕子塘拥有丰富的瑶族文化资源,如瑶族建筑、服饰、歌舞、刺绣等,这些资源为研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场景,所以我们认为这里非常适合研学,随即申报成立研学基地。”韶关瑶家三泡商贸有限公司研学专员陈敏茹说。

她告诉记者,雕子塘是一个集科普研学教育、少数民族文化展示、瑶族非遗体验、瑶族歌舞交流、非遗手工DIY、瑶族特色美食于一体的瑶族文化体验中心,可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研学体验。同时,周边也有众多可串联的研学资源和线路,为丰富整个研学活动内容奠定了基础。

活动现场

“我们开发了10多门课程,涵盖瑶族歌舞、刺绣、美食制作等多个领域。” 在瑶药香囊制作课上,孩子们跟着瑶医辨认药材;长桌宴上,大家欢聚一堂品尝地道美食;篝火舞会上,学生们手拉手欢快地跳起瑶族舞蹈……陈敏茹说:“每个课程都注重互动体验,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瑶族文化的魅力。”

“基地可同时可容纳1000人开展研学活动,600人用餐。自从基地申报成立后,目前已接待过九中、华泰、东岗等韶关地区的中小学生,也接待了很多来自珠三角和香港澳门等的学生。”陈敏茹说道,通过开展研学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了瑶族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从而推动了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也进一步扩大了瑶族文化及乳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从文化传承到产业发展,从整村运营到研学创新,雕子塘村的振兴实践,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生动样本。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一幅 “产业兴、村民富、文化活”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文、图|记者 欧阳志强 通讯员 陆瑶 苏韵杰